“健康社区、安心环境” | 高校、企业、地产八位景观人疫情背景的行业思考

疫情背景下,行业人是否有相应的思索与反思?为此,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赖文波先生联合景观周创办人周旭山先生,向行业高校、企业、地产等资深景观人发起邀请,以、安心环境”为主题进行探讨,以下为各位大咖的思考与观点分享。

 

注:以下按嘉宾文字提交先后排序

疫毒之年说保守

庞伟

土人景观顾问有限公司首席设计师

这场疫症,突如其来,和庚子年的农历春节相叠加,让我们经历了有生以来,最孤寂最恐慌和最漫长的春节。

正月二十几了,大街上依旧萧条得令人难以置信,没了人迹的城市,俨然就是一些科幻灾难片中的画面。春雨淅沥,木棉花将随后开放,人间历此一劫,之前的火树银花,心骄气盛,变得有些像《东京梦华录》,虚幻了。

 

我一早已经在呼吁“保守”一词,我不是说我知道什么办法可以对付层出不穷的新兴病毒对人类社会的威胁,我完全不知道该怎么办,我知道的就是我们不能太激进太乐观了。我也不认为城市空间的规划和景观设计策略能多大程度有助于我们逃离新兴病毒的荼毒。有限的东西做的再好,作用也是有限的。

 

保守的好处是,知道自己是谁,知缺认短,抱朴守拙,信奉一种养生式的认识论和价值观,让我们在尺度上喜爱贴近我们自身身体的尺度,在时间上细嚼慢咽我们那并不长久耐用的生命。

 

保守的好处还包括,不鼓励人们以科技的自负轻蔑距离,距离是一种美,是一种敬意,也是一种隔离和安全,你当然可以很快从武汉到重庆到广州,你走多快,病毒也跟着你走多快。

 

保守当然也包括不妄食,不妄语,不妄开发和打造。力戒颠倒梦想,更不要把颠倒梦想当做发展,当作进步,当作“革命”…自然的黑匣子如果被粗鲁打开,一些灾难其实是我们无法承受的,你看看,不仅是我们身在其中、肆虐华夏的新冠肺炎,外围的蝗灾、澳大利亚的山火、尼日利亚的不明疾病…几乎都来了。过分的乐观主义(以风靡一时的《未来简史》为代表)今天看,它们显然低估了一些重要的东西,有一些类似宿命的东西是科技无法改变的,你几乎只能求助宗教或者哲学。

 

是的,我们不要什么事情来了,就急着支招,你支的那些招你自己到底有多少底气,相信几分?即使你有点名气,有个这样那样的衔头,你也没那么厉害,这样你还不如老实一点,承认自己同样无助,同样困惑,同样两眼发直,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我没招,但我相信有个朋友说的:观念的世界决定设计的世界,设计的世界决定现实的世界。问题的根子,还是观念的世界。

 

我们今天说全球化,一个地方有了疫情,立刻蔓延到全球各国,这个全球化就很可怕。所以,你越是知道全球化是个趋势,你越要螳臂挡车,去反动之,制衡之,这就是保守。文化上、景观上都是如此,极致的全球化会把无数的世界,最终变成一个世界,一个危险、单调的世界。

 

地球不是平的,崇山峻岭,大地深处,是隔阻,是不便通达,造成和保护了那么多五彩缤纷的聚落、村寨,方言、服饰…不是什么都该去拥抱、迎纳,你不懂得拒绝,你将失去自我,失去那些真正宝贵的东西。不是所有的围墙,都该拆除,不是所有的地方,都可以自由进出…心灵有选择地打开,话说给恰当的人去听,比沟通更重要的,是个人世界,是私隐,比便捷到达更重要的是,是那里值得到达。心安即吾乡,莫认他乡作吾乡。

我说的都是保守,于事无补,聊做一家之言。

(完整文字向上滑动查看)

 

《从景观行业的起源与社会责任来谈健康社区》

李宝章 

奥雅设计创始人兼首席设计师

当下,新冠肺炎疫情肆虐祖国大地,公众对“健康”与“安心”的生活环境需求确实是大家最关心的两个议题。 这是非常适合的时间点来谈谈现代景观的起源与行业的社会责任。现代景观就是为了给进入工业社会的人类营造更为健康、安全、美好和宜居的社区应运而生的。

 

第一 奥姆斯特德与现代景观的起源。

虽然工业化与现代化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的便利。但是,工业化进程对自然、社会,以及人类身心造成了前所未有的重大影响。工业化生产需要更多的人、更密集地居住在一起。在工业化的初期,人类的居住环境迅速恶化,尤其是大众的居住与工作环境更为糟糕。

 

美国大师弗雷德里克·劳·奥姆斯特德(Frederick Law Olmsted),作为现代景观发展的引领者,设计了著名的纽约中央公园。中央公园作为城市的一个开放性的,为当地群众创造了一个放松身心的交流场所。它的意义不仅在于它是全美第一个公园,还在于在其规划建设中,诞生了一个新的学科–景观设计学(Landscape Architecture)。

 

从19世纪下半叶开始,大量的移民导致美国人口的剧增。城市的快速发展导致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及环境问题。那么,城市公园的出现是景观科学的先知们通过改良环境的手法,为营造健康而美好社会的产物。他们认为公共空间可以成为一种协调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媒介,可以在人类身心健康、人与自然间的交流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所以我们说,关注社会和谐与人们的身心健康是景观设计学的起点、宗旨与专业责任。

 

第二 景观行业的核心价值观与行为准则

 150多年以后,当代景观依然是一个努力为了人类的健康、公众安全而设计的美好、高尚的职业。自从99年成立以来,奥雅一直希望我们是现代景观行业的一部分,并以促进健康、公平、安全,以及营造美好的生态与可持续的环境为我们的宗旨。

 

没有人说营造美好的人类居住环境这件事本来就应该属于风景园林行业与景观师,建筑师,规划师,造园师与策划师也可以做类似的事情。社会信任我们的原因是因为我们有正确的理念,合适的技术能力与为社会与环境服务的意愿。

 

除此之外,作为一个可以通过服务社会而体现自己价值的行业,我们的成员还必须具有这些专业品质。其中最重要的包括:追求卓越与公平廉洁的职业素质,以及多元包容与协同合作的专业素养。同样重要的是,作为一个专业群体,必须肩负起我们的社会责任:营造健康与美好生活的设计师,及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的实践者与代言人。

 

这就说到了作为一个行业全体我们怎样可以通过自我管理、建立与完善专业组织,因而可以自我规范并群策群力地提高参与社会变革的能力。中国景观经过20多年的高速发展,我们认为中国景观行业的从业同仁更应该从现在起通过对话,建立共识,并用行业的力量共同推动景观学科的发展。

 

第三 作为一个专业组织我们应该怎样参与社会的发展

作为一个被社会接受,并受到社会尊敬的专业群体,我们当然应该用自己的专业知识服务社会,并通过行业的共同努力参与社会变革。我们在发达国家的同行已经开始了这样的实践。比如,美国景观建筑师协会就把以下三点作为行业参与社会事务的行为准则:

1)开展立法和法规宣传,向决策者传达关于景观设计师为社区面临的问题所提供的健康、可持续的解决方案。与领先的设计和环保组织保持合作,以促进绿色基础设施、可持续社区设计以及开发安全的步行交通系统。

2)提高景观设计学科的知名度,并突出其对可持续性、绿色基础设施、复原力和公共卫生的贡献。

3)支持研究景观设计学科和现代景观设计手段的发展,使从业人员能够应对景观设计实践不断发起的挑战。

 

回到这次的疫情中,当我们进入这么一个环境问题和健康问题的时候,它已经不是一个设计的问题,这是一个社会的组织问题。所以,我们非常感谢华南理工大学赖文波老师与“景观周”倡议的这次行业交流,通过 “健康社区、安心环境”的讨论可以让我们跳出闭门设计的常态,与社会一起努力共同面对这次危机。

 

最后,在全球化的时代,任何一种传染性病毒疫情所威胁的,都是无分国别、地域、种族、人群的全人类的事件。这是我们需要共同面对的挑战。打赢这场战争,人类共同美好的家园才会有美好的未来。创造最美好的人居环境,是我们每个从业者的共同目标!

 

(完整文字向上滑动查看)

《免疫力计划之社区营造》

山水比德董事长兼首席设计师

疫情肆虐,需要共克时艰的当下行思,也需要面向未来的反思。

前几日,自己以“免疫力计划”为题在个人微信平台上探讨了从个体到企业的免疫力认知与行动。限于篇幅,尤其是思虑尚未周全,并未谈及景观专业在这次疫情下的反思和应对之策。本次受赖文波教授和景观周之邀,要求以“健康社区、安心环境”为方向做一个主题性阐述。恰好续上了之前的思考,从个体免疫力、企业竞争力,及至今天需要探讨的社区健康与安全建设。

 

关于社区免疫力计划,私以为从三个维度来实现:空间的健康、邻里关系健康与社区组织的健康。而这三个方面也是我们已经着手在行动和落地的研究内容:健康社区和前置性社区营造。

 

空间的健康转向。

过去我们对于居住空间的需求经历了两个阶段的转向,从1.0阶段的有无,到2.0阶段的排场追逐(关注美丑、大小等)。随着生活水平等的不断提升,我们对于空间的诉求正在开始另一个转向,健康。尤其是本次疫情的倒逼,人们再次反思健康的重要性。对于居住空间无疑也将产生质的变化,从形式的排场到空间的健康。去年我们与华南农业大学建立了关于健康社区的研发合作,以共同研发如何在功能布置、材料的质地和色彩、植被的密度和种类等方面营造出健康社区。

 

共同体的营造。

滕尼斯用曾经用“共同体”来表示建立在自然情感一致基础上、紧密联系、排他的社会联系或共同生活方式,这种社会联系或共同生活方式产生关系亲密、守望相助、富有人情味的生活共同体。但反观当下城市里的社区俨然不具有共同体的情味和氛围,各自孤岛、彼此绝缘。我们希望借由景观的柔性操作,化解绝缘体,形成共同体。去年我们与同济大学的研究人员签署了战略合作,致力于前置型社区的研究,将社区营造过程中对于参与性的方法进一步转化,充分调动社区成员的协同合作性,有助于打破平时“各扫门前雪”的封闭邻里关系。

 

自组织的建设。

前置型设计不仅解决的是人的参与问题和邻里关系问题,更是借此使得景观设计师有机会引导一种自下而上的社区组织形式,让社区成员能够在更深层的意义上实现自组织建设。我们深信,未来的社会管理必然是自上而下的管控与自下而上的自组织建设相辅相成。在这一次战疫中,我们深刻的发现联防联控是否有效开展的关键,即在于能否上下联通,尤其是带动基层组织的自治节奏和措施。

 

跨学科的愿景。

无法自身解决所有的健康社区问题,多科学、多领域、多团队的协同合作将是未来的发展方向。在健康社区的营建过程中,一切有创造力的建设性行为都有赖于跨学科的交叉和互补,大数据能为我们带来什么样具有时效性的信息追踪?虚拟景观是否能够与真实景观协同提升居民的生活健康指数?能否建立全面准确的环境指标的监测系统?社会学家能够为建造健康社区提供更具有弹性的组织框架和结构?生态学家能够在微气候、空气流动和风向引导上做出更有效的控制?

当然,我们深知从景观营建到社区组织的塑造之间必然存在着各种难点,但是作为景观人既没必要夸大专业的能力,但也不能因此置身事外从而放弃以专业的力量介入社会变革中。疫情让风景园林不得不再次审视自身的专业效力,给予社会层面的健康生活以无限的关注点和投入。

 

小结

健康社区的营建需要多层次的协同策略,从物理环境的质感空间,到身体性的参与互动,再到亲密和相互认同的邻里关系,最终到自下而上的社区组织,每一个环节和程度都会安全健康的环境建设具有重要价值。

健康社区同样需要更多的学科的参与,真正实现有成效的合作,共同探索营建康社区的潜在途径,这既是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的挑战,更是一次契机。

(完整文字向上滑动查看)

 

 

《健康社区》

车迪

深圳万科景观设计负责人

疫情如此深刻地影响了人们的生活,由日常平时状态到疫情战时状态。在行为上,人们变成了“有限”活动的人,观念也随之改变。疫情在肆虐的同时,蝗灾山火极端天气频发,这一切应该促使每一个思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

战时状态的“事件景观”理论与设计需要被讨论与研究,公共卫生健康与景观的关系成为常态化命题,设计学与基础学科的关系更为紧密。其中,医学防疫、卫生健康的理论、医院的设计理念会对社区规划与社区景观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在未来的城市与社区环境中,人们对高密度环境、封闭空间会产生恐惧心理,对环境质量与健康卫生条件有了更高的要求,对日常生活中的必要性活动会有清晰地认知,对人与人之间的安全边界会重新定义,人们的生活习惯与文明行为也会有新的改变与提升。

我们要进一步审视居住环境与城市、社区的关系。密度、聚集、紧凑、密闭、无接触、舒适、康养成为健康社区探讨的关键词。我们需要提供更为健康舒适的居住环境:便利卫生的生活物资服务场所,无接触的外卖快递服务,卫生的垃圾处理方式,分隔管理,无接触的归家动线,公共部位的消毒与卫生,通风阳光好、低密度的休闲户外场地,环境指标的实时监测与显示,智能化互联网等线上解决方案,自然舒心的绿色环境等。

疫情之下与未来,人们对健康的环境,健康的生活状态的需求被放大。同时,我们更需要树立正确的健康观(自身个体)与生命观(自身个体与宏观世界与微观世界的关系,不仅仅是周边环境),尊重知识回到常识。

 

 (完整文字向上滑动查看)

《风景园林与健康生活》

张文英

棕榈设计有限公司董事长

华南农业大学林学与风景园林学院教授

2020春节假期,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当前,相信所有的人都被上了深深的一课。原来人生中有很多难以控制且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事情。天天想着度假,假期越长越好,实现自由办公,突然有一天发现,最大的幸福反而是能准时上班、能无所顾忌的出差、能面对面的开会。碰巧,2020年的整个春节都是在西宁父母家过的,此地到今天确诊的病例共18例,而且多日没有新增病例。开始的几天,每天去湟水河边来回狂骑20公里的自行车,因为河边人少,冬天冷风徐徐,哪来的病毒呢?但是,如果是去超市,就会觉得危机四伏,不知道什么时候就被感染了。后来,大院里的门卫越管越严,感觉再去大大咧咧的骑车,好像是公然跟他们作对,才放弃了骑车,选择傍晚去河边走一万步。

 

所以,疫情期间,能去的地方是空气新鲜、草木茂盛的公园、绿草地、森林、河边。在忧心忡忡的刷了一天的疫情,后知后觉地学习了各种关于病毒的知识后,来到大自然的环境中,听听树梢上喜鹊的叫声,看着黑白相间的大鸟掠过天空,河里冰雪消融,哗啦啦的流水声生机无限地抚慰着对病毒的恐惧、对现状的焦虑、对未来无知的压抑的心。这时候,公园绿地对人的精神康复和舒展身体的功能,显得格外珍贵,越发让人发现绿色开放空间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随着年后复工的到来,各种会议软件,从企业微信、钉钉、腾讯会议系统、Bizconf视频会议……, 突然发现竟然有这么多的网上会议系统一下子冒了出来,而且效果都不错,使用也简洁方便。更为甚的是今天下午,一边手机用腾讯会议系统开公司内部的会,一边电脑则用MindLinker与海南甲方开视频汇报会议,一心二用,竟然也什么都没耽误。

 

所有的一切,倒逼办公、交流的模式,让我们意识到网上办公的重要性,让我们意识到真的哪一天地震了,我们只能往空旷的绿地里跑;病毒肆意传播,不敢去封闭的空间,只能去绿道上、河流边、树林里,至少不会担心被传染;要增加自身的免疫力,只能去绿色的开放空间,呼吸新鲜的空气,晒晒太阳杀杀菌。

 

干净流动的水体、芬芳的空气、水声、风声、鸟叫声这些大自然律动的声音,这些平时为我们忽视的东西,突然在这样特殊的时刻,让我们看到了它们的价值。这次疫情让我们知道,探讨绿色开放空间与公共健康的关系,研究绿色开放空间健康作用的过程和机制,了解绿色开放空间对于公共健康在生理、心理及社会健康的效用,是未来风景园林学科研究的内容之一。

 

疫情还让我们知道搭建远程协同办公系统的重要性,将远程办公模式在生产、管理、技术支持、中推广,确保设计公司的各项工作有序开展。设计师们还创造了“分批返岗+弹性工时+远程办公”的工作模式,同时,利用无法出差的机会,多多探讨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争取在疫情结束后,全力投入生产。

 

未来,线上场景对线下场景的替代将进一步加速,企业信息化协同管理系统的建立和完善是趋势,重视企业知识库的建立,体现知识库对线上协同效率的提升和支撑作用,同时,展开线上培训,所有这一切,原本显得可有可无的东西,突然间显得非常必要,而且成了企业的竞争力。

2020.2.18 写于西宁

(完整文字向上滑动查看)

《健康城市景观的理论框架及重要研究方向与问题》

姜斌  香港大学建筑学院建筑系园境建筑学部实验室主任、助理教授、博导  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景观设计学博士

健康的定义:人们常将健康狭义地理解为身体器质性的健康,而忽视心理健康和社会关系的健康。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做出了全面的定义:“健康不仅是消除疾病或赢弱,也是体格、精神与社会的完全健康。广义的健康还可以用福祉这一概念来表达。根据千年生态系统评估的定义,福祉除了包括身心健康以外,还包括满足基本物质需求、安全、良好的社会关系,以及个人选择和行动的自由。因此,健康应该不仅包含身心健康的平衡,也包含个人及社会的平等与和谐。

 

健康城市与景观在中国:城市化在中国已成燎原之势,据中国国家统计局数据,中国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率从1982年的21%剧增至2012年的53%。无论是在西方还是中国,城市发展在创造巨大价值的同时,也产生了诸多的负面效应。人与自然环境的疏离隔阂、都市生活带来的压力与焦虑、市民居住工作环境的嘈杂逼仄、和层出不穷的环境污染和传染性疾病已经对公众健康产生了显著的威胁。

 

理论框架及研究方向:

笔者试图用一个简明的理论来概括城市绿色景观对公众健康的影响机制:

 

同时,笔者在此提出可以在中国可展开深入研究和实践的七个较重要且新颖的方向,并特别鼓励广大博士生和硕士生争对这些问题进行研究、写作和实践。

 

1) 身心健康:关注城市绿色景观对个体的心理及器质性健康的影响:

  • 景观的设计如何改善人们的心理健康,如提升心理安全感、抑制侵略性或暴力行为冲动、和提升身体锻炼的意愿?

  • 景观的剂量与其对健康的影响:绿色景观的密度、人与绿色景观接触的时间、频次、或强度与身心健康之间有何关系?

  • 景观环境如何在灾难或瘟疫期起到缓解焦虑、孤独、压抑等负面情绪?

  • 如何量化和比较不同景观环境对人体免疫力的不同影响?

  • 景观对预防和治疗重要疾病能做出何种程度的贡献?这些疾病包括病毒及细菌类传染性疾病、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肥胖症、肺癌、哮喘等?

  • 景观的文化与精神意蕴与提升身心健康有何关系?绿色景观所激发的归属感、崇高感、神圣感是否存在某种程度的对健康的影响?

  • 景观的物种、色彩、气味、材质、形态、空间构成、密度等特征与人的环境感知或行为方式有何关系?

  • 就景观对人的影响:如何建立心理行为等表层特征与人体脑部机能、心肺功能、免疫系统功能等深层特征的科学联系并指导规划设计?

 

2)生活方式与行为习惯:关注改变人们的生活理念与生活习惯。我们需要理解下列问题在何种程度可以通过城市绿色景观设计可得到改善:

  • 鼓励人们参与户外健身活动。

  • 帮助人们摆脱对私家车的依赖,鼓励他们选择步行、自行车、或公共交通。

  • 使市民有机会使用健康的、当地的食物。

  • 提升市民的环境保护意识和为其创造参与环境保护的机会。

3)社会群体健康:关注对社群关系、社会融合度、社会资本的影响。

  • 景观对积极通行方式(步行、自行车等)的友好程度如何影响社会资本的发展?

  • 景观的数量、品质、空间结构与社会资本的发展有何关系?

  • 集体性的景观体验与社群健康有何关系?

  • 景观与城市设计如何对预防和解决社会问题做出贡献?这些社会问题包括社会信任感缺失、社群疏离与冲突、吸毒、自杀、及暴力犯罪等。

 

4)关注特殊或易感人群:关注社会弱势群体或身心较为脆弱敏感的人群的健康。

  • 在城市绿色景观与公众健康的关系中,性别、年龄、职业、城乡差异、收入、教育程度、婚姻状况、成长经历等因素扮演何种角色?

  • 景观与青少年儿童身心的健康发展有何关系?与青少年肥胖问题有何关系?

  • 景观设计如何关照特殊或弱势人群(如自闭症患者、抑郁症患者、灾难幸存者、绝症患者、残疾人士、老年人、失业人士等)的身心健康?

  • 针对居住于城市的外来流动人口,文化差异、城乡差异如何影响到景观与健康的关系?

  • 景观设计如何为城市白领、流水线工人、危险工种从业者普遍存在的过度疲劳问题、精神压力问题、抑郁问题、和免疫能力低下等问题作出贡献?

 

5)景观、污染治理、与健康:关注绿色景观对污染问题的贡献继而产生的健康效应。

  • 景观设计如何为解决工业污染、农业污染、电子垃圾污染、生活垃圾污染做出贡献?

  • 污染源周边的景观设计如何对处理水、空气、噪音、土壤污染、减少健康危害做出贡献?

  • 景观的物种、结构、面积与其处理各种类型污染的能力有何关系?

 

6)重要规划与设计专题:关注重要或迫切需要研究的课题。

  • 中国政府如何在制定城市绿地设计规范时将绿色景观的健康效应纳入考量?

  • 不同内容、形式、和面积的城市绿色景观对改善城市热岛效应有何种程度的影响?

  • 如何建立完善的测量指标系统来衡量城市绿色景观对大众健康的影响?

 

7)跨学科合作:关注如何实现重要跨学科评价体系和概念的联系。

  • 景观的生态健康与该环境对大众健康的影响有何关系?

  • 景观的结构与城市居民的身心健康有何关系?

  • 景观审美评价与景观的健康效应评价有何关系? 

 

参考原文出处:Jiang, B., Zhang, T., & Sullivan, W. C. (2015). Healthy Cities: Mechanisms and Research Questions Regarding the Impacts of Urban Green Landscapes on Public Health and Well-being, Landscape Architecture Frontiers, 3(1), 24-35.

 (完整文字向上滑动查看)

 

《疫情下的景观设计思考——如何营建健康社区、安心环境》

常毅恒  

广州怡境景观设计有限公司广州设计总院副院长

2020年初的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国,让大众度过了一个最为清冷的春节。温暖的家成了大部分人的安全堡垒,同时也被迫禁锢其中。随着疫情的蔓延,每个社区都变成了独立的防控区域,社区微信群的关注动向由日常生活百态向社区健康和环境安全转变。每天都有大量的信息和讨论关于社区的安全工作布防、清洁消毒工作、物管管理优化。健康社区和安心环境在这特殊的时期变成了住宅社区最为重要的命题。

 

作为一名景观设计师,我在这段时期的感触尤为之多,也让我重新审视住区的设计和使用。那怎样去解读社区健康和环境安全呢?私认为健康、安全、安心是其关键词。那如何实现呢?我有如下几个思考:

 

1、重塑社区路网体系。路网是社区的脉络,如何让路网体系更为系统和健康,对于社区的良性运作尤为重要。现在我们设计中较强调社区路网的人车分流以保证业主的安全,但对于物业的管理体系关注不多,更多是后期物业根据实际的主次路网布置工作流线。但在这次疫情的背景下,物管作为社区卫生安全保障最为重要的一环,其工作实践将很多我们不为关注的方面显露出来,例如垃圾合理的堆放收集场地、物管人员运送垃圾的路线、小区出入口的无接触式安防管理、急救车辆或应急车辆的紧急进入路线及停靠地点、外卖人员的无接触式管理、快递储物柜的合理布置、清洁消毒人员的工作路线和取电取水支持、道路灯光与提示系统布置等。只有我们设计人员更好的理解物管系统和业主行为模式,才能设计出更为合理有效的路网系统,从而让社区的运行更为顺畅,并能经受各种突发事件的冲击。

 

2、社区智能化升级。社区智能化无论是对于物管的管理,还是对于业主而言都十分重要。现在很多社区都利用云端将物管和业主联系起来,让相互间的沟通和交流更为顺畅。而在社区设计上要对智能化的运作体系、设施硬件要求、安装及维护要求有更深入的了解,才能在设计前端预留好相应的端口和位置,让智能化设计更好的融入进来。而且针对、社区城市客厅等功能性载体更是智能化集合的重要场所,wifi、监控、互动感应装置、环境指标检测、人体健康指标检测等都可以植入其中,让业主对健康和安全有更全面的了解。

 

3、社区人性化升级。在疫情期间,社区是人们生活的最重要场所,场地的使用会有更高的要求。无障碍、防滑、防积水、防碰撞、踏步及危险区域提示、灯光提示、应急功能指示等都需要更细致的设计。对物管和业主的充分调查及活动热度大数据的统计和反馈是提升人性化设计的基础,所以疫情期间和疫情过后,设计单位更应和房展商及相关物管单位进行针对性的调查,以提升社区的人性化设计能力,让未来的社区有更好的人性化体验,让业主更安全、安心。

 

4、功能场地的合理布局。疫情期间最为突出的需求是要保证人员的低密度,需要有更多的空间和场地让人与人有一个更合理及安全的距离。这样就对过往功能集中性布置的设计原则产生了一定的挑战。我们需要考虑功能场地的均好性。架空层潜力的挖掘,碎片化的复合空间也是一种设计思路。让业主在小区环境有适合自己的空间,控制人员密度和饱和度是改善舒适性的方式之一。

 

5、绿化设计与营造对康养需求的支持。绿化是社区环境重要的组成部分,过往大众更关注绿量、绿化效果等可视化的方面,但受这次疫情的影响,业主对于空间的采光、通风、气味等舒适性和健康性的指标会有更多的关注,疫情过后的恢复期可以预想有更多的复原人员和居家老人小孩需要更高品质的绿色环境用以休养生息,康养花园、趣味花园、更利于小气候或小环境营造的特色花园空间很可能是未来发展的方向。强调参与性的劳作花园、科普园地也是业主的需求。过往只讲求种植密度和大树等粗暴表面的种植方式也要接合养护及大众的新取求而进行变化。美好舒适的绿色空间是安心环境最为重要保障。

 

2020年初的新冠肺炎疫情像突如其来的大考,冲击着各行各业,也考验着各自的抗风险能力。房地产行业和住宅社区设计一直是重要的城市建设力量,也是关系着千千万万人的居家品质。作为设计师,在疫情的背景下需要抛却追求表面效果的浮夸,转而关注居民和管理者的实际需求,将设计做到实处。系统化、精细化地与各专业合作一起共建健康社区、安心环境,将是我们景观设计师现在和将来很重要的职责。最后,期待疫情早日过去,人们早日回归正规健康快乐的生活。

 (完整文字向上滑动查看)

 

“我”的“抗疫”自述

赖文波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

天元设计总景观师

突如其来的疫情打乱了我的计划和节奏,涌现到我脑海中很重要的一个词“健康抗疫”。那在这种举国“抗疫”悲壮的氛围下,我想作为景观的从业者,是不是应该有更多的一些反思?为此,我与“景观周”旭山协商,是否可以邀请一些志同道合者,从“健康社区、安心环境”的角度,谈谈大家的“抗疫”自述。感谢几位朋友的文字赐稿,或冷静呼吁、或反思悲愤。最终以原稿呈现,记录疫情下真实的我们,以期对未来有所启发。

 

以下是“我”的“抗疫”自述:

我只是一个个体,一个景观行业的个体,我想记录我自己。

作为普通百姓的我,在这场“抗疫”的过程当中,我也是其中的一位经历者。

我曾参加2008年四川地震灾后重建,当时我还在日本留学,我偷偷地跑回去做志愿者。在那场大灾难中,我深刻地感受到:在大灾大难前面,专业的力量。在“抗疫”中,作为普通百姓的我特别期待专业的力量,包括专业媒体的公开透明,专家学者、专业志愿者的系统支撑。感谢他们的付出,尤其是“抗疫”中的逆行者!

 

作为景观设计师的我,在反思如何回应“健康社区、安心环境“的议题。

为了应对地震、传染病等突发应急事件,政府在积极推行相关的应急场所规划,去年开始我团队参与其中,深感项目推动的困难与无奈。然而我们公共空间的防灾避难、健康安全体系还需继续完善,应积极地向西方发达国家学习,并尽量发挥民间的专业力量,形成体系化的运作模式。

 

作为景观专业教师的我,在思索如何输出相对客观与思辨的专业知识。

因为疫情肆意的影响,我要马上适应线上教学的工作新模式。教学的工作模式改变了,我们的专业知识需要更新变化吗???似乎我们培养的人才越来越越“精致利己”,缺乏对社会的承担、行业的思辨、专业的追求。我自己是不是也遗忘了初心,丧失了理想!?

 

在“抗疫”背景下,是时候对“我”自己进行“抗议”了!

在“抗疫”结束后,期待更健康的自己,更美好的我们!

2020.02.19 写于广东佛山

 

(完整文字向上滑动查看)

感谢以上八位行业高校、企业、地产等资深景观人的发言,希望同行能够从中获得启发与更多思索。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0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头像
欢迎您留下宝贵的见解!
提交
头像

昵称

取消
昵称表情代码图片

    暂无评论内容